2023-2027中国药品市场全渠道规模及格局预测

前 言

根据法伯市场预测模型统计结果显示,预计到2027年我国全渠道终端药品销售额将达到近2.3万亿元人民币,2022-2027年的复合增长率为6.4%。那么,三大终端七大渠道*在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未来五年将呈现怎样的增长趋势?又将导致怎样的药品市场渠道格局变化?最具发展潜力的渠道是什么?不同治疗领域的格局变化趋势如何?基于这些变化,未来医药企业制定策略的重点是什么?本期将逐一揭晓。

 

补充说明

*本文编辑并节选自法伯科技于2023伯云会发布的《中国药品市场格局及前瞻》蓝皮书,完整88页纸质版蓝皮书获取方式见文末。

*三大终端七大渠道:三大终端指医院终端、基层医疗机构终端、零售药店终端;七大渠道包括城市医院、县域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传统药店、DTP药房、互联网电商。

 

中国药品市场全渠道规模预测

根据法伯市场预测模型统计结果显示,预计2023年全治疗领域用药市场总规模将达到1.8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之后增速逐渐趋缓,保持在5%-6%的增长水平,预计到2025年全国医药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图1)。

 

图1-中国全渠道药品市场总体规模及增长趋势预测    

数据来源:法伯全渠道数据

 

关注各因素对不同渠道的影响,根据法伯市场预测模型显示,人口老龄化和医保总额控费对全部渠道均有影响,后者会导致处方外流,进而负向影响医疗机构渠道,正向影响零售渠道。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疾病预防筛查和“两保合一” 扩大医保覆盖将正向影响两类县域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有助于推动患者下沉,负向影响城市医院。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对四个医疗机构渠道产生负向影响,而新产品上市会正向影响两个医院渠道和社区卫生中心,并大幅度提高院外DTP药房的药品规模(图2)。

 

图2-2023年~2027年五年合计影响因素分渠道量化结果    

数据来源:法伯市场预测模型

 

DRG/DIP医保支付改革对渠道的影响与医保控费较为接近,只是对社区卫生中心暂无影响,院外也仅影响DTP药房。同样,门诊统筹覆盖零售渠道也是会加速处方外流,对两个医院渠道有负向影响,并提高线下零售药店的渠道规模。商业保险覆盖高值自费药品目前仅正向影响城市医院渠道。网售处方药放开及线上渠道的发展会加速互联网电商和线下零售药店的竞争,负向影响传统药店(图2)。

 

中国医药市场渠道格局变化趋势预测

各渠道在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未来五年将有不同的增长趋势。从2022年到2027年,预计两个零售渠道将获得最高增速,尤其是DTP药房渠道,保持30%左右。互联网电商渠道在近两年依然增长较快,从2024年以后会明显放缓(图3)。

 

图3-全渠道市场格局发展趋势预测    

数据来源:法伯市场预测模型    

 

各渠道不同的增长趋势将导致中国药品市场渠道格局发生变化。根据法伯市场预测模型显示,两个医院渠道的销售占比逐年降低,到2026年城市医院将降至40%以下。到2027年,预计两个医院渠道共贡献52.8%的份额,低于2022年的医院渠道总体占比(58.6%)。按照法伯科技对广阔市场(县域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渠道)的划分,预计2027年广阔市场在总体医药市场中的占比为24.9%,比2022年降低2%。未来五年,零售渠道DTP药房和互联网电商渠道合计贡献度将超越两个基层医疗机构(图3)。

 

不同治疗领域格局变化趋势预测

从治疗领域大类的格局发展来看,根据法伯市场预测模型显示,以两个医院渠道为例,预计抗肿瘤药物市场在新产品上市的带动下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在城市医院渠道的份额占比从2022年的15.8%增长到2027年的18.6%,在县域医院渠道的占比将突破10%。此外,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药物也将获得增长,县域医院渠道增速普遍高于城市医院渠道。预计在县域医院增速高于平均水平的治疗领域还有消化道代谢、抗感染药物和医用溶液类药物(图4)。

 

图4-医院渠道药品市场分治疗领域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法伯市场预测模型

 

新环境下, 未来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在“三医联动” 各项政策的共同作用下,药品的生命周期发生明显变化(图5)。无论对于专利期内的创新产品还是对于已过专利期的产品,一方面要尽量加强产品在院内多个医疗机构渠道中的竞争,另一方面在“医药分开” 及处方外流的大趋势下,要更加注重院外零售渠道的布局和市场推广。

 

图5-产品生命周期变化    

 

根据法伯市场预测模型显示,在院外三个零售渠道中,利好因素最多的是线下药店中更加以患者为中心、专业服务能力更强的DTP药房渠道。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建立了DTP药房渠道专属团队,将院边店、“双通道”药店等纳入进来共同管理。从DTP药房的优势来看,其处方来源是医院,可以直接承接医院外流的处方,甚至和医院打通处方流转的绿色通道;可以享受“双通道+门诊统筹” 医保覆盖政策;主要销售药品集中在价格较高的肿瘤药、罕见病药物等创新药,对市场的正向拉动作用最大。

 

DTP药房市场的参与者,也从原来的大型医药流通公司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和华润医药,快速扩大到包括老百姓、大参林等在内的传统连锁药店,再到以数字化医疗为基础的圆心大药房、思派大药房等。越来越多的药店发挥自身经营优势,进行DTP药房的转型升级,打通和附近医院的处方流转通道。在此趋势下,围绕DTP药房等零售渠道的策略制定愈加重要,而充分了解院外渠道的地域发展特征、医保及非医保药品的分布特征等,均有利于对其进行高效布局。

 

图6-患者诊疗购药途径的线上线下多渠道交互变化    

 

此外,随着多渠道的发展和新渠道的兴起,患者在购药渠道选择上的自主性远高于过去,多渠道购药行为不断显现。根据一份消费者大健康洞察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消费者日常购药渠道在两个及以上的比例已接近50% 。新环境下,患者的诊疗及购药行为会在多个渠道间不断交互变化(图6)。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可以从不同渠道了解有关疾病分析、治疗技术和治疗方案比较、医院和医生的评价、药店专业药师或店员推荐、网上科普等各种信息。通过这些疾病及医药知识的积累,患者(或家属)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医疗决策过程,比如治疗方案的选择、处方产品品牌的选择、医保或非医保药品的选择、复诊地点及复购品牌的选择、购药渠道的选择等。因此,了解患者的决策路径、制定“以患者为中心” 的推广策略十分必要。

 

 

总而言之,在多变的新政策环境下,未来医药企业要适应产品生命周期的新变化,更加注重医药流通行业不同药品销售渠道间的整合,探索“以患者为中心” 的全渠道创新策略。

 

 
 

扫码获取

《中国药品市场格局及前瞻》蓝皮书

 

 

 

 

首页    数据洞察    市场动态    2023-2027中国药品市场全渠道规模及格局预测
返回上一页